查看原文
其他

使命愿景大家谈,听听院士怎么说

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2-05-14





开栏的话:新征程勇担新使命,大讨论汇聚大愿景。立足“两个大局”,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,浙江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。学校开辟“使命愿景大家谈”专栏,邀请专家学者畅谈他们心目中的使命愿景,在大讨论中进一步着眼未来、观照现实,将使命愿景转化为实际行动。本期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教授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云敏教授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任其龙教授——


张泽院士:

“站在今天解决未来人类发展的问题”




从大学的社会定位来讲,是传承和创造知识的机构。我们常讲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,这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是尊重知识。因为没有对知识的尊重、对文化的尊重、对科学的尊重,就谈不上对人才的尊重。


这也反映出环境对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。维护好学术共同体,是每一个教授、每一个学者,也是每一个学生的学术生命所在。学术生态是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家园,要有一个相互欣赏、相互包容的生态环境,才能让大家更加痴迷于科学研究。


当前讨论浙江大学的使命愿景,让我想起了学校抗战西迁时那段难忘的岁月。200多名教职员工中涌现了一大批知名学者,为新中国的建设保留了科学文化的火种。在这么一个民族危亡的时候,浙江大学找到了一块安静的书桌,朝着使命愿景奋进,十分难能可贵。


今天我们进入到新的时代,靠什么把中国引领到更高的伟大复兴呢?我觉得是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。大学首先要承担起受人尊重的重担,最主要的是把自己该干的事干好——把学科建设好,把人才培养好,把风气、环境和氛围管好,站在今天去解决未来人类发展的问题。对于教授学者来讲,就是要真正坚守自己的学术追求,把科研的目标、路线凝练好。


我特别想要强调创新、改革。中国之所以有今天在于改革创新,建立新中国是最大的创新,解决中国的问题的出路在于改革,而改革的具体的做法在于创新。高校的改革创新,我认为是做好不同学科的交叉。这件事不是自然而然的事,是需要我们系统思考、建立平台、组织团队攻坚的。


世界发展到了今天,前辈们给我们解决了今天的问题,我们要在现在能解决将来的问题。所以,学科的交叉融合非常重要,同样人才培养也是这样,知识的准备也需要多学科。


培养青年一代,仅靠科技是不能立竿见影的,还要靠人文。在强调科学精神的时候,千万不能忘记管大事的“人文情怀”。真正对人生而言,一个人的眼界和境界不仅取决于科学精神,而更取决于人文情怀。


陈云敏院士:

“站得更高,看得更远,想得更深”




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题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,对标2035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战略目标,我们应该担负怎样的历史使命,应该胸怀怎样的发展愿景,又该如何去落实,确实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。


我认为,在讨论使命愿景的过程中,一个重要关键词是内涵式发展。具体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思考。
从纵向看,在不同历史时期,浙大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思想,比如从教学型大学到研究型大学的转变,从解决区域经济问题到为服务国家需求的转变,后来又陆续提出要增强国际影响力、回归人才培养、建设“双一流”大学等等,这些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使命愿景。浙大教师也非常有韧性,自觉完成了自身的转型。
从横向看,越是重大的工程,越注重基础研究。世界前列的一流大学一定要做核心技术的前沿基础研究。像麻省理工学院,虽然是理工科学校,但对重大工程的基础研究做得很好,诺贝尔奖得主占到了世界总数的十分之一。这说明核心技术的前沿问题是必争之地,我们要特别关注有巨大应用潜力的前沿基础研究。
内涵式发展,要求我们站得更高,看得更远,想得更深,要求我们从未来五年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来谋划组织科学研究,强调顶层设计而不是单兵作战,抓住核心而不是面面俱到,这样我们才能在前沿基础领域有所开拓,在学科交叉领域有所创新,在国之重器方面有所突破。我常说,研究要有品位,这个品位讲的就是方向,某种意义上说,方向比勤奋更重要。
另一方面,内涵式发展需要给老师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,创造一个尊重个性、宽容失败、注重传承、和而不同的精神家园。老师就能更好地把梦想、情怀和担当结合起来,把个人发展和学校目标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,真正做到“更高质量、更加卓越、更受尊敬、更有梦想”
现阶段,我的使命愿景就是建设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,努力攀登超重力实验技术和科学高峰,培养一流人才。


任其龙院士:

“积跬步,至千里”




浙江大学的目标定位是国内顶尖、国际一流,而且最终要成为世界前列、顶尖的一流大学。所以从这个定位来讲,我们对于使命愿景的讨论要从国际视野上来思考。这就需要我们有干大事的决心。现在对于学校来说,最重要的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通向世界一流。


对于个人来说,每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使命愿景。比如在学生阶段,就是把学习这件事做好,为以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类打好基础。如果是专家学者,那就不仅仅是把自己的科研做好就够了,可能还需要从战略的角度来组织大家一起承担大课题,谋划大项目,为国家解决重大问题。


从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创新这几个方面来看,我认为它们彼此之间是相通的,但是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结到人才培养这条主线上去,这也是大学最重要的任务。但是人才培养不是狭义上的理解就是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,其实人才培养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,也包括青年教师甚至是教授,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需要培养。同时,人才培养又是在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创新这些工作中来进行的,可以说人才培养贯穿了我们学校的所有工作,需要我们好好来谋划如何能做得更好。


我觉得要想获得成功有两个因素特别重要,智力和毅力。能够进入浙江大学的都是优秀学生,那么最终考量的就是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。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件事,或者遇到点困难就不干了,可能一辈子也成不了大事。


另一方面,在浙江大学这样一个平台,我想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更高的追求,就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者使命。我想,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。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,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,同时要有点定力,耐得住寂寞,不要好高骛远、急功近利、随波逐流。这些都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,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。最后我想送给青年学生们六个字:积跬步,至千里


策划:卢军霞

执行:吴雅兰 柯溢能

摄影:卢绍庆

今日编辑: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李俊元 | 傅航颖

责任编辑:李灵



推荐阅读

1.为新中国持续发电 !世界上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来自浙大
2.6平米书房里的科研长跑!88岁浙大教授获“华罗庚数学奖”
3.霜降已过,静候冬日!浙大向日葵予你温暖,更有精美壁纸相送
4.一起动感青春!浙江大学2021年运动会现场直击
5.青春向无量山告白!浙大这个团队入选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项目
6.手写129页毕业论文堪比打印!更硬核的还有他“跨界”保护文物的故事点个赞和在看,和浙大人一起加油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